移动时代医疗借助移动终端和小设备

http://www.smzswang.com时间:2012-09-19 13:05来源:新浪



    移动时代的医疗

    从前你可以观察他、抚摸他、按压他、轻敲他甚至针刺他,而现在借助移动终端和一个个小巧的设备,你可以知道血糖、血压、心率、呼吸等更多关于身体的信息和医学知识,Mhealth(移动医疗)正在创造一个“我”的医疗时代。

    “将来,医生不再为患者开处方,而是向患者建议某项应用。”今年年初,美国奇点大学未来医学部的执行理事医学博士丹尼尔·卡夫(Daniel Kraft)在接受TechCrunch的采访预测未来医学技术趋势时曾这样总结。不过,他口中所谈论的“未来”已经成为一部分的“现在”。

    丹尼尔·卡夫因为2011年在TED上的演讲而被世人所知晓。他演讲的内容是关于信息技术、互联网对于医学和人体健康领域的重大意义,“比如iPhone4,现在有两万多种程序可供下载,其中一个来自英国的便是,你可以在这个与手机相连接的芯片上小便,就能检查出你是否患有性病”他举例。当然不是丹尼尔·卡夫在现场举出的所有案例都这么有“笑果”,血糖、心率、身体影像以至于核磁共振、癌症、内窥镜都与iPhone联系在一起。

    越来越多兼具移动性、更高性价比、更准确的软件和硬件被开发出来,并且应用在普通的医疗人群身上。一种流行的观点是“未来医疗让我们的身体变成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应用程序编程接口)。

    的确,借助智能移动设备、云计算,人们有了更多的与外界交换信息的手段和渠道。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摩尔定律在IT和互联网产业多次验证有效,那么人们为什么不能在这些技术与医学交叉的部分创造出这样的奇迹?

    根据美国健康网站Health It No的统计,从2010年到2011年,App Store中医疗类App销售量上升了250%;预计到2015年时,全球会有超过5亿人手机中装有至少一款医疗类App。甚至去年7月21日,美国FDA就颁布了《移动设备医疗类App管理草案》来对这些App的开发、使用进行严格管理。但是,这并没有减少移动医疗(MHealth)领域创业者们的热情。

    “这些从外部进入到医疗保健领域的创业者,他们不断有新的想法,并且在更新他们的技术,他们有能力将医疗保健拓展到一些有意义并且具有延展性的方向上。我们认为,只要把这些创新者与正确的支持网络、顾问和资源结合起来,将会颠覆现在病人和医生的互动方式。医疗保健的未来是导向自我管理的。”Rock Health的联合创始人Leslie Ziegler在接受《第一财经周刊》的采访时说。Rock Health是美国的一家创业孵化机构,专注于孵化与保健和健身相关的初创企业。

    移动终端设备和3G网络的确对医疗产生了影响。轻便传感器等硬件让随时随地的自我检测和诊断成为可能,而在不同移动终端上的软件开发几乎覆盖了你能想到的任何一个医疗环节—从在家的医疗知识学习、自我诊断,到去往医院的挂号、导诊、医生诊断,手机和平板电脑都有相应的App提供服务;而就诊之后涉及药房、病历保存、保险公司赔付等健康数据的管理也都能被移动设备完全覆盖。当你的医疗数据被上传、保存、处理,它们不仅成为你身体的一份资料,并且也会帮助到其他人。

    全面入侵已经开始,对于背景各异的创业者来说,健康和医疗领域的每个环节似乎然都是那么陈旧与低效,这让IT和互联网技术有了更多的应用空间,也就催生了更多的创业公司。

    最容易找到的一个突破口是,人们对于医疗知识和用药知识的缺乏。

    曾任网易公司副总编辑的张锐发现了这个市场,然后做了一个叫“春雨掌上医生”的App。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有一个是儿科大夫的父亲,“过年回家的时候,我发现父亲会接到很多咨询电话。而大部分的电话我父亲只需要几分钟去回应,比如‘没什么问题’、‘注意些什么就好了’,并没有很多情况需要他说‘你赶紧去医院’这样的建议。我就在想,如果有一个应用可以解决人们快速问诊的需求,就可以避免用户动不动就到医院去排队挂号的问题。”

    使用春雨掌上医生,用户可以在人体界面图上点击不适部位,选择症状,然后获取与此症状相关的病症名称以及对应的检查、治疗、预疗方法,进行症状自查。也可以在线向医生咨询,不过每天免费的总名额只有1000个,先到先得。没有抢到的用户则需要为此付费。这是它在上线时就有的两大功能,随后又根据用户反馈的防病需求增加了健康资讯。

    在张锐的经验中,要找到后台愿意回答提问的几百名医生并不困难。困难的是要完成技术难度更高的自诊功能。一方面是要投入精力整理和搭建后台的自诊数据库。另一方面,则是用户体验的问题。对于想要查询症状的用户来说,尤其是自查症状,用文字来描述确切的症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用别的方法来解决用户在移动端不愿意搜索但却存在的搜索需求是很大的困难。”出于“所有移动产品都应该轻输入”的直觉,张锐在春雨掌上医生最早的版本里就用到了人体界面图让用户选择不适部位,但同时也保留了症状搜索框,不过人们用到这个搜索框的次数确实很少。

    另一个功能类似的App是“快速问医生”,它的使用流程是,用户在应用中输入或用语音描述病情,这些病情会通过服务器找到合适的医生来问诊,之后医生的回答会在15分钟内推送到用户的客户端上。对于创始人陆德庆来说,移动应用为他带来的最大好处是用户的注意力。

    不仅是患者正在享受移动医疗所带来的便利,医生的工作效率也同样得到提高。丁香园对于国内的医生们来说一直是一个可以和同行讨论与医疗相关的一切专业话题的网上社区。同时网站也提供一些附加的服务,比如在线招聘、生物试剂耗材网上采购平台。在中国目前拥有的约650万医疗卫生领域的从业者之中,有300万人注册了丁香园的账户。

    在丁香园为医生提供的诸多服务中,有一项在线提供药品信息查询的功能很早就存在了。按照丁香园CEO张进的说法,在设置了这个功能后,丁香园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去维护它,但是每天却依然有不少的访问量。这让一直对移动互联网跃跃欲试的丁香园找到了进入的突破口。“药品本身就是一种直接打通医生、医药企业和患者之间关系的产品。再加上国外类似的成熟移动应用已经有了不错的反馈,也侧面验证了医生是有实际需求的。”张进说。

    丁香园很快推出了第一个手机App“用药助手”,让医生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查询药品信息。作为一名曾经的神经内科医生,张进预感到用药助手的实用性会让它立刻火起来:“医生的习惯一般是在口袋里放一本医药手册,当巡视病房时遇到要改医嘱之类的情况,就会拿出来翻翻,确认将要用到的药需要注意些什么。用药助手等于是用移动终端替代了原来医生放在口袋里的药典。”在上线一年之后,这款App目前的下载量是240万。

    并且,这个原本针对医生需求开发的产品,吸引了很多普通人的下载。不过他们下载用药助手的想法,是可以通过它查询自己的症状应该吃什么药,并且希望能够找到关于药品价格、购买地点,以及药品真伪的更多实用信息。最开始丁香园的移动团队担心普通大众的需求会干扰到医生们对用药助手的使用—要同时满足双方的需求会让开发团队陷入两难的境地,因此就在用户登录时设立了门槛,只允许在丁香园社区中经过认证的医生使用用药助手。

    但这并不能阻止普通用户下载用药助手,并且想要用到它的愿望。张进决定推出一个完全针对大众需求的“家庭用药助手”,并在两个月前上线。“家庭用药助手不同于用药助手,它针对患者的使用习惯和需求进行了全新的设计。虽然两个App在后台共用一套数据库,但在前端的呈现方式和功能上完全不同。”张进说。

    丁香园在移动互联网化的道路上远不只是做出这两个药品查询平台。半年前,他们将网站上的SNS社区“丁香客”搬到了手机客户端上。这是一个类似于医生圈子中的微博的社交服务,医生们在这里更愿意分享他们的学术成果,或者讨论手术。但网页版的局限在于,大部分医院的电脑都是无法连接到互联网的,医生们在上班时间并没有太多机会登录丁香客。手机客户端打破了这个局面,医生们在值班或者手术的间隙也可以迅速地登录丁香客获取信息。这已经达到了张进对丁香客手机客户端的原本预期,但随着用户数据的变化,他发现了移动客户端的另一个好处—由于随时可以登录,医生们对丁香客产生了依赖性,访问丁香客的频率越来越高,停留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张进接下去还打算在另一个网页版服务“丁香医生”中挖掘移动互联网的机会。丁香医生是一个慢性疾病的患者社区,张进的想法是,之后针对这些特定的慢性疾病患者群体,在移动平台上推出相应的疾病管理医疗工具。“比如我们可以针对糖尿病的患者推出测血糖的工具,或者面向高血压的病人推出测血压的工具,这些工具可能是手机应用,也可能是我们跟一些医疗终端合作后共同推出。”

    在移动智能终端上的问答、分享、交流已经让“看医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春雨掌上医生现在已经有了500万用户,每日活跃用户也达到了30万,现在它的用户定价问诊功能已经上线,用户为回答问题自愿付费6元、10元甚至25元。这是一家“医院”的开始。

    曾经张进也想过自己切入做移动医疗终端,将硬件制造与现有的软件服务结合起来。但他最终放弃了,“这会导致我们的产品环节过长,有些事情我们没法掌控,也还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这样的顾虑不是没有道理。相比于这些提供医疗知识和软件服务的公司,那些开发外部设备监测人体变化的创业公司要做的事情会更复杂一些。它们不仅要保证软件的运行流程,还要开发出更多适合于人体的感应器。“让整个系统从搜索模式过渡到物联网的模式,还需要等到‘物联网’中的‘物’—包括传感器终端、App等—能够更自然、无缝地对接到这个系统之中。这些很多都会发生在平板、移动终端以及无线设备上。”Leslie Ziegler说。

    中卫莱康的产品是心电感应仪—它是内置了感应芯片的手机或者腕表。用户将手机形式的心电感应仪置于手掌心,维持30秒就可以测出心电图,然后手机将心电图传输到中卫莱康的呼叫中心,客服人员在几分钟之内利用短信或者电话的形式就能将用户的心脏健康情况进行反馈。这种终端和服务更多地被卖给医院,医院可以出租给做完手术但还需要观察的病人,每天的租金大约在100多元。

    对于创始人孟宇来说,要能把产品卖出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证明它和医院设备测出来的心电图没有差异。光是要找到愿意帮他做临床测试的医生就很困难,并且还要在测试的过程中不断改进。最开始孟宇给医院提供的记录数据的软件只会记录患者的姓名和联系方式,但在临床试验的不断反馈下,他将患者的手术记录、手术现象和药方都作为软件记录的重点数据。这样,当患者自己在家测量的心电图传回医院的终端设备时,医生可以随时跟踪病人的状况。

    美国的iHealth实验室公司则是把血压计、体重秤这些医疗检测工具直接与iPhone、iPad连接起来,每次测量的数据都会通过移动终端被记录iHealth的云服务器上。而对用户来说,这些被记录的数据会以图表化的方式被分析呈现出来,可以方便地查阅和进行个人健康管理。“人们已经非常习惯随身带着他们的iOS设备,我们的产品功能并不复杂,也就不需要再开发新的数据记录和传输终端了。”对于iHealth的市场总监Karyn S. Anderson来说,让人们用最便捷的方式测量他们的身体数据,并且可以查看和分享是最重要的。

    而记录睡眠数据的硅谷创业公司Lark在考虑他们的睡眠记录腕带时,更多地考虑用户的舒适度。“我们的产品本来就是帮助睡眠的,用户只有忘记了自己是带着腕带睡觉才能最准确地记录他们的睡眠信息。”Lark的创始人Julia Hu回忆,当时他们为了找到合适的腕带材料,至少去了20家纺织品商店才最终找到。

    Julia Hu说的这个腕带,是Lark产品中的感应器部分。你晚上睡觉时将它系在手腕上,腕带上的传感器就会在你的手机App中精确地记录下你的睡眠信息,包括你的睡眠时长、入睡时间和睡眠中醒来的次数,并给你的睡眠质量评分。而当你设定的起床时间到来时,腕带会用轻微震动的方式把你喊醒,这样就不会影响到你的伴侣或者室友。

    “我最开始想要做这个产品,只是因为我的未婚夫每天早上5点半就一定要起来跑步,他的闹钟一响,我之后两个小时原本应有的睡眠就基本泡汤了。所以我想要做出一个可以只叫醒他而不会吵到我的产品。”Julia Hu想了好几种方法,包括放到耳朵里,或者安在项链上,而留意到手机是因为她发现那是一个很好的输入/输入屏幕,并且这是90%的人睡觉时都会放在枕边的东西,但当时她甚至不确定是否有可以连接传感器与手机的方法。“当你真的把传感器跟手机连接起来之后,你会发现它就是一个微型电脑,可以处理的事情超过你的想象。”在Julia Hu跟斯坦福大学睡眠研究所的Cheri Mah聊完她的想法后,她发现Lark可以有效的记录睡眠数据,并承担起睡眠教练的角色。在现在的Lark Pro版本中,你的睡眠数据可以被长期记录和评估,后台的睡眠专家也会针对你的睡眠状况给出针对性的建议。

    移动医疗的本质是对于人体和医疗数据的更有效利用。移动终端既是一个输出设备,同时也是一个输入设备,人们无论是获得知识还是监测体征,最终都会把病历和身体数据回传给服务器,大量的服务器汇聚将产生价值。

    Julia Hu在她的数万用户中已经积累起了一个全球最大的睡眠数据库,除了提供给用户个人和他们的私人医生,以便更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的睡眠问题外,这些数据还会被提供给大学或睡眠研究机构进行大样本的分析和研究。一个叫Sermo.com的网站与丁香园的医生社区概念类似,医生可以分享和讨论他们的专业见解。但在Sermo.com的另一端,是医药公司,他们可以向网站付费来访问会员信息和医生们在网上的互动信息来收集数据。

    当然,数据服务是移动医疗向纵深发展之后更具挖掘潜力的部分,但仅仅是最前端的医生、患者以及医患关系之间仍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而到了平台、系统这个层面,就是大公司们所擅长的了,比如华为。

    在上海市闸北区的市北医院,一个基于云计算平台下的医疗信息化系统“健康云”已经投入使用一年。在市北医院各个科室医生的办公桌上,数字电视机顶盒大小的黑色华为“瘦客户端”代替原先的电脑主机,连接在液晶显示屏。而“瘦客户端”背后,就是承载所有医疗信息的云平台。通过“云计算+瘦客户端”模式,在“健康云”之上,已经搭载了市北医院70%的应用软件,其中包括HIS系统、LIS系统、电子病历系统、门急诊工作站、PACS系统、排队叫号等18个医院信息系统软件。

    这个平台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为市北医院提供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华为还将 “远程医疗系统”带入了“健康云”。在架构之处,他们还搭建了能够与上海多家三级医院和周边省市医疗机构以及美国凯斯大学医学院联网,进行远程会诊的系统。“健康云”系统筹建于2010年7月,经过半年多的测试及应用迁移,于2011年3月正式投入试运行。并在2011年6月17日随市北医院的新医疗综合楼落成一同正式投入使用。在当时,这被称为国内的第一朵“健康云”。

    不过,华为所建的云平台其实是一个适合多领域的通用平台。华为全球解决方案Marketing高级解决方案经理胡晓辉说,“如果搭建在政府平台,它可以成为政务云,在学校能够成为教育云,而与医疗系统合作之后,就是市北医院的‘健康云’。”在“健康云”的预设中,病人信息分享是一个重要的部分。比如,医生可在异地仔细查看病人的X光片;患者如要转院换诊,另一医院可在“健康云”上轻松下载所有的就诊资料,患者不必背着病历也省去重复检查。

    通用电气的医疗部门在去年就推出了一款可以在iOS和Android平台上运行的放射影像数据App。当它与医院内部数据库连接后,医生就可以在手机上直接输入患者的姓名、病例号在CT、MR(核磁共振)、X光目录上点击需要查看的2D或3D影像数据,然后对着手机屏幕上的图像,向病人解释病情和目前的治疗方案。高通(微博)公司CEO保罗·雅各布对移动医疗也表达出了强烈的兴趣。在高通今年CES展关于“科技如何改变人们生活”的宣传片中,一位北京女性通过移动终端监控心脏跳动速率的故事被放在了第一个。“在谈到医疗行业时,我们会问‘那么,一部手机能做些什么呢?’我的答案是,它必须能与身体上的无线传感器相连接。”保罗·雅各布表示,高通正在与X Prize基金进行合作,启动了奖金为1000万美元的“高通Tricorder X Prize”争夺赛。这项赛事的目的是鼓励开发者开发利用无线技术诊断健康状况的设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数码招商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相关新闻